去九宮格一庫清水富淅川_中國網


2024年12月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陶岔渠首樞紐大壩在冬日的暖陽下巍峨而立,壩下碧水滔滔,奔流向北。

“109項全因子均穩定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符合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要求,其中部分項目更是達到Ⅰ類標準……”日前,記者了解到,丹江口水庫最新一期水質全因子監測結果顯示:水質持續向好。

河南省淅川縣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2014年,一渠清水從這里出發,直奔京津,16.6萬群眾移民搬遷。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南水北調工程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要繼續做好移民安置后續幫扶工作”。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淅川縣始終牢記囑托,大力實施生態淅川、美麗淅川、富強淅川建設,持續貫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換通道,走正走好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讓綠富共贏成為淅川最特色的路徑。

因地制宜,實現富民增收

“我們村泉水多、水質好,養出的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在淅川縣盛灣鎮周灣村泉水養魚基地,負責人馬景華撒下一把餌料,魚兒爭相躍出水面。在他身后,清澈的高山泉水源源不斷涌入10余個占地20畝的坑塘中,一群群動作敏捷的鱸魚、鯽魚在池里游來游去。

“雖然我們養魚,但是絕不會讓一滴污水流入丹江河,你瞅!”馬景華打開手機上的智能監測平臺向記者介紹,該平臺隨時可以監測投食量、溫度、病情、含氧量等情況,需排放的尾水也會通過人工濕地沉淀,檢測達標后排放。

智慧養魚,高效又環保。目前,該村養殖基地共養殖鱸魚、鯽魚、草魚等7萬余尾,年產值超800萬元,帶動附近5個村300余人就業增收。

山下養魚致富,山上林果“生金”。

走進倉房鎮胡坡村,漫山遍野的橘樹青翠欲滴,一輛輛裝滿柑橘的貨車整裝待發。“我們村以前以種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為主,產業結構單一,群眾收入低。”胡坡村黨支部書記胡玉良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后,立足胡坡村瀕臨丹江口水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等因素,經過多方考察,引進了適宜生長的柑橘產業,在涵養水源的同時,又帶動了群眾增收。

“我們的柑橘是喝著丹江水長大的,老百姓只管種好,剩下加工、銷售各環節,政府‘一條龍’服務。老百姓腰包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好!”談起現在的收入,胡坡村村民胡啟后笑得合不攏嘴。目前,倉房鎮已種植柑橘3萬畝,2000戶群眾年均增收約5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原柑橘之鄉”。

靠山吃山小樹屋,靠水吃水。淅川縣因地制宜發展富民生態產業,培育出以羊肚菌、香菇為主的菌類4500萬袋,以金銀花、迷迭香為主的中藥材14.7萬余畝,以杏李、柑橘為主的林果產業30萬余畝、標準化果園9萬余畝,以丹江魚、大閘蟹為主的水產品,年產4.8萬噸,全面打響了“淅有山川”區域公用品牌。在涵養水源的同時,也讓10萬名庫區群眾走上增收致富路。

生態賦能,促進價值轉化

曾經的漁民韓中六沒想到,為了護水“洗腳上岸”后,日子反而過得更紅火了。

近日,在丹江口水庫東岸的石橋碼頭,大批海鷗來此地越冬。附近的村民開餐館、辦民宿,發展農旅融合的配套服務業。“我們這兒的水綠山青魚鮮,來玩的人越來越多。這不,最近海鷗也回來了,每天忙得更像陀螺一樣。”如今的印象馬蹬29號農家樂負責人韓中六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自幼在丹江口水庫邊長大,以網箱養魚為生的韓中六為了護水積極響應縣里號召,第一時間上交了漁船漁具共享會議室。“咱不能為了自己,讓大家喝臟水。”韓中六說,上岸后,政府支持漁民開辦農家樂,樓下餐廳、樓上住宿,年收入可達二三十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水變清,綠生金。丹江口水庫日益優良的生態,也催生了沿岸百姓的美好“錢景”。

“是中華秋沙鴨!”隆冬時節,在大石橋鄉的那水鄉·水上青荷民宿,鄭州的游客張琪一邊興奮地用望遠鏡觀測,一邊用相機拍照記錄。

“讓山水相依、飛鳥翔集的丹江濕地風光成為拉動淅川文旅消費的新熱點。我們計劃把這里打造成觀鳥基地、釣魚賽事基地,讓游客在這里玩得開心、吃得健康、住得安心。”來自北京的民宿負責人楊凱告訴記者,“作為北京人,我飲水思源,希望通過自己努力讓水源地的好風景孕育出好‘錢景’,形成文旅產業示范與帶動的共享會議室商業模式,帶動淅川群眾增收致富。”

守護綠水青山,收獲“金山銀山”。通過生態建設、鄉村振興等有機結合,依托環庫路各個景點,淅川縣初步探索出了一條水源地全域旅游與生態文明相協調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目前,已培育AAA級以上景區6家、國家鄉村旅游重點村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1個、星級飯店8家,先后被評為全省旅游扶貧示范縣、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不僅如此,淅川縣做足“旅游+”“+旅游”文章,以多業態融合激活文旅文創高質量發展。推出南水北調探源游、移民文化尋根游、范蠡文化體驗游等主題旅游線路,建成移民精神、水利工程、楚文化、紅色文化等研學基地9處,年接待量30萬人次。“渠首淅川,一個中原看海的地方”“宋崗碼頭看海鷗”等話題頻頻引爆網絡。如今,到淅川的游客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3萬名群眾吃上了旅游飯。

產業升級,助力綠色發展

一臺臺3D打印生產設備高速運轉,吞吐各類原料;一條條生產線上,工人正忙生產、趕訂單、搶進度……走進淅川平煤三責精密陶瓷有限公司,廠區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該公司副總經理丁高領介紹:“我們主要是生產高性能碳化硅熱交換管、輥棒等產品。產能位居世界前列,年產值能達到15億元以上。”

在與其相隔不足1公里的金小樹屋博橡塑有限公司內,一個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空氣彈簧也正在快速下線。“產品供不應求,今年訂單保持30%的增長,銷售額超過3.5億元。”該公司董事長魏紅義信心滿滿。

火熱銷售的背后是淅川縣“砍斷自家搖錢樹”,引導企業綠色發展、轉型升級,以新質生產力激發出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重大轉型。為守護“一庫清水永續北送”,自2003年起,淅川先后關停涉污企業387家,取締庫區養魚網箱5.1萬箱,關停養殖場613家,否定73個大中型項目選址方案,縣財政為此每年減收2.8億元以上,這在當時幾乎就是一個縣全年的財政收入。

不升級轉型,死路一條。然而,藍圖很宏偉,現實挑戰卻很嚴峻。以金博橡塑企業為例,盡管從2009年開始,金博橡塑就布局汽車減振器中空氣懸掛的核心零部瑜伽場地件——空氣彈簧的研發,然而對于這一行業的尖端科技,突破難度巨大。

“在政府人、財、物一以貫之的幫助下,我們公司傾盡全力搞研發。經過十年的磨家教礪,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空氣彈簧產品終于研發成功。”魏紅義介紹,憑借著遠超國標要求和同行業的產品性能,金博橡塑在全國創新1對1教學創業大賽中獲得高端裝備制造類“全國優秀企業”稱號,同時獲評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實際上,金博橡塑只是淅川縣產業集群鏈上的一環。據了解,近年來,淅川縣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倒逼企業轉型、產業升級,不斷推動汽車零部件、現代中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四大環保無污染的綠色產業集群在技術改進、科技創新上發力。同時,開展“萬人助萬企”活動,建立“淅企通”惠企服務平臺,在企業用電、融資、手續辦理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務,全力打造最優營商環境。目前,“四大產業集群”產業規模已達到69.3億元,汽車減振器產品全國市場占有率達20%,每十輛汽車中就有兩輛使用淅川制造的減振器。

丹江碧水,奔流不息;生態鑄魂,綠色奔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年來,渠首大地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不斷厚植,淅川交出了一張水清景美民富的“生態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