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7月11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郭芳展示了一個小物件——一條彩色的絲巾,上面繪有漂亮的熱帶魚、珊瑚、水小樹屋母等圖案。“它是由三個廢棄塑料瓶制成的,這些塑料瓶都是來自廣州南沙區的公益凈灘行動。”郭芳說。
“公益凈灘活動是我們研究會組織開展的‘美麗南沙’生態環境保護行動之一。”廣州市海洋雙碳研究會副秘書長杜宇燕介紹,研究會于2021年10月掛牌成立,主要由廣州地區與海洋相關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及其從業人時租員自愿組成。作為一家學術性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隊,研究會主要任務一是通過搭建共同學習和交流平臺,聚焦海洋領域碳達峰、碳中和議題,促進海洋領域雙碳技術成果的轉換和推廣應用;二是通過向公眾宣傳普及在海洋領域的雙碳目標,倡導公眾踐行更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成立以來,我們一直以南沙區紅樹林保護與科普行動為紐帶,致力于海洋雙碳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和海洋生態保護,為此聯合多方力量率先啟動‘美麗南沙’的生態環境保護行動,過程中得到了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南沙分局的指導和廣州市民政局社會組織公益創投、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社會組織合作發展中心生態文明建設專項工作組的大力支持。”杜宇燕說。
在家里打掃衛生大家都家教很熟悉,但給紅樹林“打掃衛生”,大家試過嗎?前不久,20多名來自香港的志愿者來到廣家教場地東省廣州市南沙區坦頭村,通過身臨其境的小課堂以及進入灘涂撿垃圾的方式,學習紅樹林的知識,提高保護紅樹林的意識,為保護這片珍貴的“海岸衛士”貢獻自己的力量。
受潮汐影響,坦頭村紅樹林生長區域經常會有被潮水沖到樹林深處的垃圾,如果不及時清理,垃圾會堆積在樹根處,影響紅樹林及底棲動物的生長。因此,定期凈灘變得尤為重要。有著豐富凈灘經驗的科普老師給大家做了簡單的培訓后,帶領大家分組進入樹林深處凈灘。
紅樹林中泥濘的地面和潮濕悶熱的環境并沒有擊退志愿者們的熱情,大家一進林子,就埋頭認真清理起來,陳年的破漁網、玻璃瓶及細碎的泡沫塑料被一一篩出來,不一會兒十幾個編織袋就已經裝滿。
“參加紅樹林凈灘活動是一次特別的經歷。我親眼見到紅樹林的美麗景色,也深刻認識到生態環境的脆弱性。通過清理沿岸的垃圾,我意識到自己的每一個小小保護行動都能對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志愿者宋美英說。
南沙是一個典型的河口濱海區域,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海洋生態系統最為典型,尤其是交流紅樹林生態系統。其中坦頭村的紅樹林面積達45.5畝,占了廣州市現存天然紅樹林面積70%以上。2022年開始,廣州市海洋雙碳研究會獲得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小額贈款計劃支持,并順利地實行了“廣州南沙區坦頭村紅樹林保護修復行動”。
“我們至今已組織開展了超過50場紅樹林保護公益行動,總參與人數超過1萬人次,其中參與凈灘人數超過800人次,多以親瑜伽教室子家庭、中小學生為主,并對收集到的部分塑料瓶加以回收利用,和制見證作單位共同開發了‘美麗海洋’主題絲巾以及‘保護紅樹林,做大海的朋友’主題絲巾。”杜宇燕說。
對于在舞蹈場地新聞發布會上頗受關注的絲巾,杜宇燕詳細介紹了其“蝶變”的全過程:首先將塑料瓶收集送到各回收打包站點壓成“塑料瓶磚”,送到專業的加工清洗廠進行破碎;瓶子被破碎后經過預洗、高溫浸洗、多道漂洗、脫水和自動分選等一系列工序,去除標簽、污物、瓶蓋、雜質和黏膠,達到可循環使用的質量標準;塑料瓶片經過熔融、擠壓、過濾、造粒等幾個步驟,成為聚酯顆粒;顆粒經高溫拉絲成為纖維,進一步再生成為紗線,經過織布、印染,最后被制作成絲巾。
科普宣講、凈灘活動、補種樹林、主題展覽……一場場活動給這片紅樹林帶來變化的同時,也提升了公眾對紅樹林與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目前,在南沙街道辦及坦頭村黨總支的支持下,這里已經有專人定期管護。作為海洋大省,廣東正將全省近岸海域按照“一灣一策”協同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和岸灘環境整治。
美麗海灣是美麗中國在海洋生態環境領域的集中體現和重要載體,是“十四五”乃至今后較長時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主線。郭芳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國正努力爭取到2035年能夠把全國283個海灣都建成美麗海灣,讓這條絲巾上描繪的“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愿景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