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不如傍富婆”凸顯弱勢群體的焦炙


2012年04月11日16:40起源:年夜河網侯金亮
變動位置用戶發送HNZB到10658000,訂閱河南手機報。早報+晚報,天天一角錢。

作者 侯金亮

“貴報任務職員,你們好,請在報紙上登個我小我的新聞,我看到瞭網上有人在廣州被富婆包養。為瞭生計,我也願到廣州做。”經記者采訪查詢拜訪這名網名為“惠州的許仙”的男人確切有如許的設法。(4月10日中國網)

乞助報社居然為的是傍富婆,其出格之舉不免難免讓人不解。但就媒體報道來看,這位真名叫劉其富的男人有著一些普適性的特色:出生鄉村、沒什麼特殊的技巧、沒學歷、沒有任何佈景和資本……曾經28歲的他在城裡打拼瞭幾年,仍然一無所得。

可以說,劉其富是借居在城市裡的“農二代”,其設法固然極端,但卻反應瞭全部群體的保存焦炙。他做摩的司機一個月不外一兩千,在城市裡僅能贍養本身,即使往找任務薪水也不外這般。借使倘使說借居在城市裡的年夜先生蟻族們還有盼望,那麼“劉其富們”轉變命運的盼望能夠都消散殆盡瞭。

關於劉其富來講,“打工不如傍富婆”是一個實際的寫照。我們了解,決議一小我的命運有兩種原因,一是後天原因,好比有個好爸爸;二是後天原因,即小我鬥爭。我們必需認可一個實際,而今社會活動性缺乏,逐步呈現“個人工作世襲化”趨向,考第一還真不若有個好爸爸。絕對弱勢群體的上升渠道變窄,年夜先生都面對擇業窘境,遑論常識文明匱乏的打工者。

某種水平上,在劉其富看來,“傍富婆”是一個捷徑,隻要傍上就會來錢快,有瞭錢就可以或許找妻子成婚。而他以為本身最完善的是渠道,於是乎向媒體乞助。在外人看來,此中滲透著無法的淒涼,甚至有些幽默,可劉其富以為那是最實際的選擇,除此以外真的難以轉變命運。

漢子“傍富婆”絕對少見,但“寧做二奶不嫁貧民”、“情願在寶馬車裡哭,不在自行車上笑”等出格而又實際的談吐和行動,生怕已是不足為奇。當記者問劉其富為什麼情願做這行,他說:“由於沒錢呀,我到此刻還沒有交過女伴侶。交女伴侶和找妻子都是要錢的呀,沒錢他人不跟你過日子的。”可見,他的尋求很民眾、很簡略,又是那麼的遠遠。

比來,《國民日報》刊文指出,跟著生涯節拍不竭加速,人們身上蒙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年夜,攀比心思重,幹事急於求成,過於尋求財富和位置,使得“三躁”(浮躁、急躁、急躁)成為時下不少人的通病。

當然,社會“三燥”風應當警戒,同時我們更應看到,弱勢群體似乎蒙受著更年夜的壓力,金錢關於他們來講更主要,他們也浮躁、急躁、急躁,隻不外他們不是攀比,而是知足最基礎的訴求。劉其富的出格行動凸顯瞭絕對弱勢群體的保存焦炙,應當惹起社會關註。我們召喚一個勤奮真的可以或許致富的社會。